居服員—王桂蘭、王桂香的返鄉故事
排灣族的桂蘭和桂香年輕開始從南到北征戰各個建築工地, 20幾年來在大太陽下扛鋼筋、綁鐵、拆板模,景氣好的時候一天可以賺到六、七千塊日領的現金,姐姐桂香還當上鐵工領班,但是隨著年歲增長,除了工作不穩定,他們也逐漸不堪負荷大太陽下拚體力的工作,兩人的二嫂—在基金會南部中心擔任資深居服督導的春美幾度勸說她們回鄉加入基金會居服員工作,終於在前年透過摩根大通集團幸福漣漪計畫的招募,訓練合格後回鄉投入居家照顧服務工作,在服務時數滿500小時後,姐姐桂蘭更提供自宅,促成基金會第6處家托站,也是屏東來義鄉第一個家托站的設立。
52歲的妹妹桂香雖然有經濟壓力,居服員的收入不比擔任鐵工工作多,不諱言偶爾仍有再離鄉拚一拚的念頭,但問起她留下來繼續服務的理由,她說「看到服務個案於心不忍,原鄉照服員真的不足,如果我一走了之太狠心了。」而談起服務對象常會留她一起用餐,拉著她說話,看到在自己的照顧下他們變得有活力了,笑容多了,更讓桂香覺得無法視而不見、被需要的責任和情感。
54歲的姐姐王桂蘭以前只要有機會就會到教會擔任志工陪伴老人家,她說出外工作多年,期間家中長輩病痛時都是靠大家幫忙的,也是時候該回饋鄉里了。從事居家照顧3年多,薪水穩定又能透過很多訓練課程增加專業能力,一開始要將自己的房子當成家托站曾有較多顧慮,因為承擔的責任變大,但是想到開設家托站更可以幫助部落的長輩,也得到家人支持和妹妹桂香的協助,讓桂蘭能夠更有信心陪伴原鄉長輩們的晚年生活。